枢纽型牵引变电所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系统能量管理及控制策略
黄文龙 胡海涛 陈俊宇 葛银波 石章海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成都 611756)
摘要 针对电气化铁路枢纽型牵引变电所再生制动频繁、再生能量大且利用率低等问题,结合枢纽型牵引变电所的负荷特性,研究能量回馈与储能结合的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系统能量管理及控制策略。首先,研究枢纽型牵引变电所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系统的拓扑结构,分析其运行原理,并基于系统各部分间的能量供需关系,以最大化利用再生制动能量为目标,制定再生制动能量的管理策略。在此基础上,将系统运行工况划分为四种运行模式,并分析典型工况的能量流动情况。然后,提出考虑动态功率分配的分层控制策略。最后,通过仿真分析证明了该文所提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系统能量管理及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提出的能量管理及控制策略能有效协调控制再生制动能量按需转移、回馈、存储和释放,可实现枢纽型牵引变电所再生制动能量的高效利用。
关键词:枢纽型牵引变电所 再生制动能量 能量回馈 储能 能量管理
各部分的功能如下:
1)背靠背变流器。连接隔离变压器与牵引供电臂,可平衡两供电臂功率,为外接潮流装置提供稳定的直流电压。
2)能馈系统。三相并网逆变器将直流电逆变为三相工频交流电,经升压变压器连接铁路 10kV电力系统能量回馈点向其回馈电能。
3)储能系统。可切换充/放电工作模式,用于消纳回馈后剩余的再生制动能量或为供电臂负荷提供电能。
以上三部分协调控制,可以使再生制动能量在储能系统与牵引供电系统之间双向流动或根据10kV负荷的功率需求为其供电。同时,为保证铁路10kV电力系统对一级负荷供电的可靠性,能量回馈点将只设置于综合负荷电力贯通线路。
1.2 运行原理
动车组在牵引和再生制动工况下功率因数近似为1和-1,因此本文仅考虑有功功率[21]。在枢纽所接入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系统后,整个系统(包括牵引供电系统、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系统和铁路10kV电力系统)的功率潮流如图 2所示。图中,Pg220为220kV电网功率,PoutL、PoutR分别为左、右供电臂功率,PL、PR分别为左、右供电臂负荷功率,PrpcL、PrpcR分别为背靠背变流器左、右臂补偿功率,Pf为能馈系统回馈功率,Psc为储能系统充/放电功率,Pg10为铁路10kV电力系统功率,Pload为10kV负荷功率。
通过分析可知,供电臂负荷与 10kV负荷处的能量供需关系决定了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系统中功率产生与消纳的平衡。若规定图2中箭头方向为功率流动正方向,则供电臂负荷与 10kV负荷处的功率关系为
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系统在传统 RPC结构的基础上接入了能馈系统与储能系统,变流器由原来的两组增加为四组,使得系统功率流动更加复杂。为保证该拓扑结构下两供电臂有功功率的平衡,需分别对两供电臂进行有功补偿。设有功平衡后两供电臂的有功功率Pout为
则得到背靠背变流器左、右臂参考功率分别为
式中,PrpcL_ref为背靠背变流器左臂参考功率;PrpcR_ref为背靠背变流器右臂参考功率。
联立式(3)与式(4)可得
为避免再生制动能量在能馈系统工作时对铁路10kV电力系统造成冲击,参考回馈功率Pf_ref为
式中,Pre为回馈后剩余的再生制动功率;Pfm为回馈功率阈值,约束了回馈功率上限。
储能介质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 SOC)满足充放电要求(不满足要求则参考功率为0)时,为使储能系统能够按需进行充、放电,其参考功率Psc_ref表示为
式中,Psc_max为储能介质充电功率阈值(Psc_max>0),约束了储能系统充电功率上限;Psc_min为储能介质放电功率阈值(Psc_min<0),约束了储能系统放电功率上限。
2 能量管理方案
2.1 功率分配策略
电气化铁路枢纽所再生制动功率波动大,定功率回馈易造成系统回馈过度或回馈不足,采用动态功率分配(即根据 10kV负荷功率需求与可回馈再生制动能量对系统各部分功率进行分配)可以解决该问题。为提高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率,设计再生制动能量的分配策略如下:
1)再生制动能量优先在牵引供电系统内同臂利用或异臂转移利用。
2)牵引供电系统内部利用后,剩余再生制动能量进入能馈系统为10kV负荷供电。
3)牵引供电系统和能馈系统利用后,剩余再生制动能量由储能系统存储。
4)若进行上述三步后仍有再生制动能量剩余,剩余能量经牵引变压器返送回220kV电网。
2.2 系统工作模式
为使系统动态功率分配更加合理,需准确选择系统运行模式并实现不同模式间的快速切换。若以Ps表示左、右供电臂平衡后的供电臂负荷总功率,则Ps>0表示供电臂负荷处于牵引工况,Ps<0表示供电臂负荷处于制动工况。负荷总功率的正负状态由两臂动车组牵引(包含惰行)与制动两种运行工况的不同组合组成,见表1。为避免赘述,后文分析中将只考虑左臂牵引、右臂制动的情况。
通过判定能馈系统与储能系统的工况(工作或空闲)可以将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系统运行模式分为四种:①空闲模式;②储能模式;③能馈模式;④能馈+储能模式。系统运行时,能量管理逻辑将根据Ps、储能介质 SOC、储能介质 SOC上限 SOCmax、储能介质 SOC下限 SOCmin以及 Pre对系统运行模式进行选择,当满足过渡条件时执行模式切换。四种运行模式和相应的过渡条件如图3所示,其中各运行模式的特点为:
1)空闲模式。该模式下能馈系统与储能系统均空闲,牵引供电系统与铁路 10kV电力系统之间无能量联系。
2)储能模式。该模式下能馈系统空闲,储能系统存储或释放再生制动能量。
3)能馈模式。该模式下储能系统空闲,能馈系统将再生制动能量回馈至铁路 10kV电力系统供10kV负荷使用。
4)能馈+储能模式。该模式下能馈系统与储能系统均工作,能馈系统将再生制动能量回馈至铁路10kV电力系统,同时储能系统进行再生制动能量的存储或释放。
2.3 典型工况分析
确定系统运行模式后,能量管理逻辑将根据每种模式下 Ps、Pload、Pre、Pfm、Psc_max及 Psc_min之间的功率关系划分系统的 12种运行工况并进行功率分配,各工况对应的参考功率详见表 2。表中,Pg220_ref为220kV电网参考功率,Pg10_ref为铁路10kV电力系统参考功率。为充分体现系统每种运行模式的工作特点,选择各模式下的典型工况进行能量分析,相应功率潮流如图4所示。
1)工况2。系统处于空闲模式,储能系统和能馈系统均空闲,牵引负荷大于制动负荷,系统功率潮流如图4a所示。再生制动能量经异臂转移利用后无法满足牵引负荷功率需求,220kV电网提供其功率需求缺额;同时,铁路10kV电力系统独立为10kV负荷供电。
2)工况4。系统处于储能模式,储能系统工作,能馈系统空闲,牵引负荷大于制动负荷,系统功率潮流如图4b所示。再生制动能量经异臂转移利用和储能系统释放后仍无法满足牵引负荷功率需求,220kV电网提供其功率需求缺额。同时,铁路10kV电力系统独立为10kV负荷供电。
3)工况7。系统处于能馈模式,能馈系统工作,储能系统空闲,牵引负荷小于制动负荷,系统功率潮流如图4c所示。再生制动能量经异臂转移利用和回馈利用后,剩余部分返送220kV电网。由于回馈能量无法满足10kV负荷功率需求,铁路10kV电力系统提供其功率需求缺额。
4)工况12。系统处于能馈+储能模式,储能系统和能馈系统均工作,牵引负荷小于制动负荷,系统功率潮流如图4d所示。再生制动能量经异臂转移利用、回馈利用和能量存储后,剩余部分返送220kV电网。由于回馈能量无法满足10kV负荷功率需求,铁路10kV电力系统提供其功率需求缺额。
上述分析表明,通过合理地划分运行模式与工况,系统能够实现动态功率分配,将避免再生制动能量定功率回馈对铁路 10kV电力系统供电安全造成的影响,同时保证再生制动能量的高效利用。
3 控制策略
为可靠切换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系统的四种运行模式,同时实现再生制动能量在供电臂、储能系统及能馈系统中有效转移利用,需对以下关键量进行控制:①系统不同工况下的参考功率;②背靠背变流器左、右臂输出电流和直流母线电压;③能馈系统输出电流;④储能系统工作模式及其输入/输出功率。
考虑到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系统能量流动复杂且需多个变流器协同工作,本文提出了一种分层控制策略,其控制原理图如图5所示。其中,能量管理层以动态功率分配为基础,包括功率及状态检测、系统参数设定和系统参考功率输出三部分,参考功率作为输出量驱动变流器控制的进行;变流器控制层包括背靠背变流器控制、能馈系统控制和储能系统控制三部分,各变流器模块的正确协同工作保证了能量管理层决策的有效性。
3.1 能量管理层
在系统投入运行前,需根据供电臂负荷及10kV负荷的特点设置合适的系统参数Psc_max、Psc_min、Pfm、SOCmax和SOCmin。系统运行时,能量管理层接收来自左、右供电臂,10kV负荷和储能介质处的检测信号,经计算处理得到相应的输入功率和储能介质SOC;然后逻辑模块基于第2节中的能量管理分析结果及式(5)对输入量和设置量进行实时处理,分别判断该时刻系统的工作模式与运行工况,其运行流程如图6所示;最后,逻辑模块输出各工况下的参考功率。
3.2 变流器控制层
接收到来自能量管理层的参考功率后,变流器控制层将同时对各变流器组进行控制。由于只考虑有功功率,控制中所需的q轴参考电流均为0,具体控制方法如下:
背靠背变流器采用电压和电流控制。由于供电臂采样电压电流为单相交流量,可利用二阶广义积分器(Second-Order Generalized Integrator, SOGI)构造各输入控制量的正交分量,进而通过Park变换将控制量转换为dq0坐标系分量。该分量经控制器调节后进行Park反变换,最后被送入PWM模块产生控制脉冲。其中,锁相环(Phase Locked Loop, PLL)保证了各正弦量相位的统一。
左侧变流器为电压电流双环控制,电压环控制直流侧电压的稳定,旨在保证变流器正常工作,电流环跟踪左臂参考电流d轴分量IrpcL_refd;右侧变流器为电流控制,电流环跟踪右臂参考电流 IrpcR_refd,其大小为
式中,UrpcLd为左侧变流器交流侧d轴电压;UrpcRd为右侧变流器交流侧d轴电压。
能馈系统采用三相逆变器后接 LCL滤波器的结构,为取得较为理想的并网效果,本文采用电容电流前馈的逆变器输出侧电流闭环控制[22]。以铁路10kV电力系统A相电压为基准进行锁相,通过Park变换分别将铁路10kV电力系统电压、铁路10kV电力系统电流、滤波器电容电流、逆变器输入侧电流的dq0坐标系分量及参考回馈功率输入控制器,经控制器调节后对其进行 Park反变换,最后送入PWM模块产生控制脉冲。其中,参考回馈电流为
式中,If_refd为参考回馈电流d轴分量;Ud为逆变器输出电压d轴分量。
储能系统控制通过切换 DC-DC变换器的Buck/Boost状态改变储能系统的工作模式,进而控制储能介质充/放电。确定工作模式后,控制量被送入相应模式控制器进行电流闭环控制,输出量由PWM模块调制后产生控制脉冲。其中,储能介质参考电流为
式中,Usc为储能介质端电压。
综上所述,通过建立分层控制策略,控制系统能量管理层对系统功率进行了动态分配;变流器控制层控制各子系统协同工作,稳定了背靠背变流器直流侧电压,为潮流设备提供直流能量接口的同时控制供电臂进行异臂功率转移;通过逆变器使再生制动能量以单位功率因数并网,保证并网电能质量并满足10kV负荷的动态功率需求;使DC-DC变换器根据系统需求切换工作模式,跟踪储能介质的充/放电功率,保证其输入/输出功率的准确性。
4 仿真验证
4.1 仿真条件
为验证所提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系统能量管理及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基于图1所示拓扑搭建了仿真模型,其牵引供电系统、背靠背变流器、能馈系统和储能系统的电气仿真参数见表3,12种运行工况负荷的仿真参数见表 4,三种对比工况负荷的仿真参数见表5。其中,以某枢纽所10kV配电所实测负荷数据为参考,为保证再生制动能量能够以95%概率满足10kV负荷的功率需求,设置回馈功率阈值Pfm为2.39MW。
4.2 仿真结果
4.2.1 空闲模式
空闲模式仿真结果如图7所示,其中图7a为该模式系统功率分配及储能介质SOC仿真结果。两供电臂负荷在工况1下不与外部进行能量交换,在工况2下虽需外部供能,但储能介质SOC小于阈值下限导致其禁放。因此两种工况下能馈系统与储能系统均处于空闲状态,即图中所示Psc=0,Pf=0;同时,220kV电网和铁路 10kV电力系统功率分别随供电臂负荷与 10kV负荷功率需求的变化而改变(Pg220=Ps,Pg10=Pload),验证了空闲模式下系统功率分配的正确性。
图 7b为背靠背变流器及供电臂负荷的功率曲线。工况1中PrpcL=1MW,PrpcR=-1MW,右供电臂动车组产生的再生制动能量通过背靠背变流器转移到左供电臂供牵引动车组使用,两供电臂功率相等(PoutL=PoutR=0);工况 2中 PrpcL=1.25MW,PrpcR=-1.25MW,在供电臂负荷功率达到平衡后,220kV电网平均向两供电臂提供功率缺额(PoutL=PoutR=0.25MW),验证了背靠背变流器的功率平衡作用。
4.2.2 储能模式
储能模式系统功率分配及储能介质 SOC仿真结果如图8所示。由图可知两种工况下供电臂负荷总功率均为正值,能馈系统处于空闲状态(Pf=0)。其中,工况3储能系统放电功率与供电臂负荷总功率相等(Psc=-Ps=-0.5MW),此时220kV电网不出力(Pg220=0)。工况 4供电臂负荷总功率上升为1.5MW,超过了储能介质放电功率阈值 Psc_min,储能系统以最大功率放电(Psc=-1MW);牵引负荷功率缺额由 220kV电网提供(Pg220=0.5MW)。同时,能馈系统处于空闲状态,铁路 10kV电力系统独立为10kV负荷供电(Pg10=Pload=2MW)。上述结果验证了系统在储能模式下功率分配的正确性。此外,储能介质在放电过程中 SOC下降率随放电功率变化而改变,验证了储能系统双向 DC-DC变换器Boost状态下放电功率跟踪的准确性。
4.2.3 能馈模式
能馈模式仿真结果如图9所示,其中图9a为三相逆变器并网电压电流A相波形,由图可知两者相位相同且波形正弦程度高,能馈系统并网效果较好。图9b为该模式系统功率分配及储能介质SOC仿真结果。四种工况供电臂负荷总功率均为负值,由于前两种工况 Pre=0,后两种工况 Pre>0但储能介质SOC超过安全阈值上限,致使四种工况下储能系统均处于空闲状态。对比工况5与工况6可知,回馈功率无法满足 10kV负荷功率需求时,功率缺额由铁路 10kV电力系统提供(Pg10=Pload-Pf=0.5MW);回馈功率可以满足 10kV负荷功率需求时,铁路10kV电力系统不出力(Pg10=0)。同理,工况7与工况8中10kV负荷的功率供需亦是如此,同时剩余再生制动能量由220kV电网消纳。上述结果验证了能馈模式下系统功率分配的正确性。
4.2.4 能馈+储能模式
能馈+储能模式系统功率分配及储能介质 SOC仿真结果如图10所示。四种工况供电臂负荷总功率均为负值且Pre>0,储能介质SOC处于安全阈值范围内,能馈系统和储能系统均处于工作状态。对比工况 9与工况10可以发现,工况9回馈剩余功率全部由储能系统存储(Psc=0.11MW),未返送功率至220kV电网(Pg220=0);工况10回馈剩余功率经储能系统存储后仍有一部分返送至 220kV电网(Pg220=0.21MW),两种工况 10kV负荷的功率缺额均由铁路10kV电力系统提供。同理,观察工况11与工况12可知,除10kV负荷由能馈系统独立供电(Pg10=0)外,其余功率分配特点分别与工况 9、工况10相同。上述仿真结果验证了能馈+储能模式下系统功率分配的正确性。此外,储能介质在充电过程中SOC上升率随充电功率变化而改变,验证了储能系统双向DC-DC变换器Buck状态下充电功率跟踪的准确性。
4.2.5 功率分配效果对比
系统功率分配效果对比仿真结果如图11所示。其中图11a为回馈功率固定为1MW时系统功率分配情况,由图可知工况 13可回馈再生制动能量充足,但回馈功率无法满足 10kV负荷的功率需求(Pload=2.38MW),回馈剩余能量分别由储能系统存储和返送220kV电网(Psc=1MW,Pg220=-0.38MW),致使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率较低;工况14能馈系统回馈功率超过了10kV负荷需求(Pload=0.5MW),多余回馈功率将影响铁路 10kV电力系统的供电安全;工况 15再生制动能量不能满足回馈需求(Ps=-0.5MW),导致220kV电网与铁路10kV电力系统出现环流。图11b为采用动态功率回馈后系统功率分配情况,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采用动态功率回馈避免了回馈不足、回馈过度等问题,使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系统的功率分配更加合理。
5 结论
针对电气化铁路枢纽型牵引变电所再生制动能量利用问题,本文研究了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系统的运行原理,剖析了系统不同运行模式下全部工况的动态功率分配特点并提出了相应控制策略,通过预设工况进行了仿真验证,得出如下结论:
1)枢纽型牵引变电所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系统能量管理及控制策略能够根据系统功率特点及设备状态完成四种运行模式的控制和切换,且可以根据负荷工况及储能介质 SOC对系统进行动态功率潮流分配,实现再生制动能量的合理利用。
2)相比于定功率回馈控制方法,本文所提能量管理及控制策略实现了回馈功率的动态分配,避免了回馈过度和回馈不足对铁路 10kV电力系统供电安全造成的影响。
本文主要研究了电气化铁路枢纽型牵引变电所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系统能量管理及控制策略,对于系统中储能介质的容量配置、回馈功率的最优化及系统的保护方案等问题将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Hu Haitao, Gao Shibin, Shao Yang, et al. Harmonic resonance evaluation for hub traction substation consisting of multiple high-speed railways[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2017, 32(2): 910-920.
[2]陈俊宇, 胡海涛, 王科, 等. 一种考虑列车运行图的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再生能量评估方法[J].中国铁道科学, 2019, 40(1): 102-110.Chen Junyu, Hu Haitao, Wang Ke, et al. A method for evaluating regenerative energy of traction power supply system of high-speed railway considering train working diagram[J]. China Railway Science, 2019,40(1): 102-110.
[3]胡海涛, 陈俊宇, 葛银波, 等. 高速铁路再生制动能量储存与利用技术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0, 40(1): 246-256, 391.Hu Haitao, Chen Junyu, Ge Yinbo, et al. Research on regenerative braking energy storage and utilization technology for high-speed railways[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20, 40(1): 246-256, 391.
[4]Wang Ke, Hu Haitao, Chen Junyu, et al. System-level dynamic energy consumption evaluation for highspeed railway[J]. IEEE Transactions on Transportation Electrification, 2019, 5(3): 745-757.
[5]解绍锋, 李群湛. 高速列车再生制动对负序影响研究[J]. 铁道学报, 2011, 33(7): 14-18.Xie Shaofeng, Li Qunzhan. Study on impact of highspeed train regenerative braking on negative sequence[J]. 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2011, 33(7): 14-18.
[6]Cui Guiping, Luo Longfu, Liang Chonggan, et al.Supercapacitor integrated railway static power conditioner for regenerative braking energy recycling and power quality improve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system[J]. IEEE Transactions on Transportation Electrification, 2019, 5(3): 702-714.
[7]邓文丽, 戴朝华, 韩春白雪, 等. 计及再生制动能量回收和电能质量改善的铁路背靠背混合储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9,39(10): 2914-2924.Deng Wenli, Dai Chaohua, Han Chunbaixue, et al.Back-to-back hybrid energy storage system of electric railway and its control method considering regenerative braking energy recovery and power quality improvement[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19, 39(10): 2914-2924.
[8]王青元, 冯晓云, 朱金陵, 等. 考虑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的高速列车节能最优控制仿真研究[J]. 中国铁道科学, 2015, 36(1): 96-103.Wang Qingyuan, Feng Xiaoyun, Zhu Jinling, et al.Simulation study on optimal energy-efficient control of high-speed train considering regenerative break energy[J]. China Railway Science, 2015, 36(1): 96-103.
[9]Umiliacchi S, Nicholson G, Zhao Ning, et al. Delay management and energy consumption minimisation on a single-track railway[J]. IET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2016, 10(1): 50-57.
[10]夏欢, 杨中平, 杨志鸿, 等. 基于列车运行状态的城轨超级电容储能装置控制策略[J]. 电工技术学报, 2017, 32(21): 16-23.Xia Huan, Yang Zhongping, Yang Zhihong, et al.Control strategy of supercapacitor energy storage system for urban rail transit based on operating status of trains[J].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17, 32(21): 16-23.
[11]秦强强, 郭婷婷, 林飞, 等. 基于能量转移的城轨交通电池储能系统能量管理和容量配置优化[J].电工技术学报, 2019, 34(增刊1): 414-423.Qin Qiangqiang, Guo Tingting, Lin Fei, et al. Optimal research for energy management and configuration of battery ESS in urban rail transit based on energy transfer[J].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19, 34(S1): 414-423.
[12]马茜, 郭昕, 罗培, 等. 一种基于超级电容储能系统的新型铁路功率调节器[J]. 电工技术学报, 2018,33(6): 1208-1218.Ma Qian, Guo Xin, Luo Pei, et al. A novel railway power conditioner based on super capacitor energy storage system[J].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18, 33(6): 1208-1218.
[13]魏文婧, 胡海涛, 王科, 等. 基于铁路功率调节器的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储能方案及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 2019, 34(6): 1290-1299.Wei Wenjing, Hu Haitao, Wang Ke, et al. Energy storage scheme 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high-speed railway based on railway power conditioner[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19,34(6): 1290-1299.
[14]马茜, 郭昕, 罗培, 等. 基于超级电容储能的新型铁路功率调节器协调控制策略设计[J]. 电工技术学报, 2019, 34(4): 765-776.Ma Qian, Guo Xin, Luo Pei, et al. Coordinated control strategy design of new type railway power regulator based on super capacitor energy storage[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19,34(04): 765-776.
[15]Chen Junyu, Hu Haitao, Ge Yinbo, et al. An energy storage system for recycling the regenerative braking energy in high-speed railway[J].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2020, DOI:10.1109/TPWRD.2020.2980018.
[16]Kleftakis V, Hatziargyriou N. Optimal control of reversible substations and wayside storage devices for voltage stabilization and energy savings in metro railway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Transportation Electrification, 2019, 5(2): 515-523.
[17]Lin Sheng, Huang Di, Wang Aimin, et al. Research on the regeneration braking energy feedback system of urban rail transit[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19, 68(8): 7329-7339.
[18]刘炜, 娄颖, 张戬, 等. 计及城市轨道逆变回馈装置的交直流统一供电计算[J]. 电工技术学报, 2019,34(20): 4381-4391.Liu Wei, Lou Ying, Zhang Jian, et al. Unified AC/DC power supply calculation taking into account urban rail inverter feedback devic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19, 34(20): 4381-4391.
[19]霍利杰, 杨轶成, 孙婷, 等. 地铁再生制动能量分散回馈多模控制研究[J]. 电气技术, 2020, 21(3): 37-43.Huo Lijie, Yang Yicheng, Sun Ting, et al. Research on multi-mode control of energy regenerative feedback of regenerative braking in metro[J]. Electrical Engineering, 2020, 21(3): 37-43.
[20]张欣. 电气化铁路列车独立站点型再生制动能量回馈装置研究[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17.
[21]Wang Ke, Hu Haitao, Zheng Zheng, et al. Study on power factor behavior in high-speed railways considering train timetable[J]. IEEE Transactions on Transportation Electrification, 2017, 12(10): 220-231.
[22]王要强, 吴凤江, 孙力, 等. 带 LCL输出滤波器的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 31(12): 34-39.Wang Yaoqiang, Wu Fengjiang, Sun Li, et al. Control strategy for grid-connected inverter with an LCL output filter[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11,31(12): 34-39.